商业欺诈犯罪的立案标准如何确定?
2023年11月14日 成都诉讼中止律师 http://www.cdxsls.com/
导读:商业欺诈犯罪的立案标准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、实施欺诈的故意、故意陈述虚假事实等。商业欺诈犯罪包括与虚构的单位签订合同,以伪造、变造、作废的票据作担保等。接下来成都刑事律师将为您一一解答相关法律问题。
商业欺诈犯罪的立案标准如何确定?
商业诈骗罪的标准判断是:
1.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。
2.主观上表现出欺骗的意图,其动机一般都是为了牟利。
3.客体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和其他经营者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4.客观上实施了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者故意隐瞒事实,使他人陷入错误的诈骗行为。
成都刑事律师提醒你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。本法另有规定的,依照规定。

商业欺诈的情形有哪些?
商业诈骗罪的主要情形有以下几种:
1.与虚构的单位或者以他人名义签订合同。
2.使用伪造、变造、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。
3.没有实际履行能力,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,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。
4.收受对方的货物、货款、预付款或者担保财物后逃逸的。
5.用其他方法骗取对方财物的。
商业欺诈由哪个部门负责?
商业欺诈属于司法管辖范围。商业欺诈应向司法机关举报。从法律上讲,商业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另一方当事人虚假信息,或者故意隐瞒真情况,诱使另一方当事人作出错误陈述的行为。通俗地说,就是利用虚假信息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。商业欺诈是指误导、欺骗单位和个人,骗取金钱和各种物质利益,在市场交易、投资和服务活动中,通过虚构隐瞒事实、发布虚假信息、签订虚假合同、夸大宣传等方式,破坏市场经济秩序,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。
来源:
成都刑事律师 Tags: 成都刑事律师